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最近這段時間總有小伙伴問小編股市囚徒效應是什么?為什么會陷入囚徒困境?是什么,小編為此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于股市囚徒效應是什么?為什么會陷入囚徒困境?的知識送給大家,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。
囚徒效應應該是行為金融學中最廣的理論,在現實生活和投資理財中經常出現。
在股市中,“囚徒困境”最好的例子就是參與者之間的爭斗,尤其是機構之間的爭斗。在這個層面,有個專業術語叫“多殺”。
所謂“殺多”,就是一只股票形態漂亮,業績優秀,利好消息,對大盤上漲有強烈的預期。所以市場上各方人士瘋狂買入,甚至有機構會“搶帽”造勢。但是股價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強勁,而是滯漲。這樣,人心浮動,股票的漲跌該漲不漲,該跌就跌。隨后,股價開始震蕩下行,隨后出現快速暴跌。之前一直搶著買股的人,結果成了下跌的主力,覺得“愛得越深,責任越大”。說到賣,大家都覺得越早賣越合適,越晚賣越吃虧。這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囚徒效應。
為什么投資中會存在囚徒效應?
1.囚徒困境的根源是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,即個體理性導致的集體非理性。在第一個例子中,兩個嫌疑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對自己來說是一種理性的選擇,但結果卻是兩人都得到更加不利的結果。第二個投資相關的例子也是如此。選擇賣出對投資者雙方來說都是理性的選擇,但結果是雙方都需要承擔更大的損失。
2.短期影響因素無法預測,也就是說投資者無法提前準確判斷意外信息對企業是好是壞。和上面的例子一樣,投資者只有在緊急情況出來并了解后,才能做出賣出或持有的操作選擇。因此,大量投資者將在短時間內在集中交易。
3.每個投資者都是獨立的,也就是說,作為市場上的單一投資者,不可能知道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的想法。就像上面兩個例子中,被單獨關在兩個房間里審訊的犯人和互不認識、沒有交流的投資人,在做出判決之前,都不知道對方會做出什么決定。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選擇。
股市的本質是一個零和博弈,也就是說,賺錢的人的快樂是建立在賠錢的人的痛苦之上的。有些人賺錢,有些人賠錢。人性是自私的,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,但有時候只從個人利益出發,得到的并不是最大的利益,反而會兩敗俱傷。這也是一些業績好的股票上不去的原因。
對于囚徒效應,只有合作才能共贏。去年團股瘋狂增長的現象是合作的結果,是機構間的最優策略,而散戶的最優策略是利自己少資金的優勢,看到不對勁的時候果斷決策。